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1:06 点击次数:53
这几年,不少老师在办公室里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:
“现在的孩子,不是不聪明,是脑子坏掉了。”
听着像句玩笑,细想却让人笑不出来。
说句大实话,如今的孩子,大脑正在被一点点“腐蚀”。
不是智商变低,也不是懒,而是他们的注意力、思维力、情绪控制能力,正在被短视频、刷屏和碎片信息悄悄拖垮。
咱们做老师的,有时候亲眼看到这种变化,会特别焦虑。
比如上课的时候,一个学生眼睛是睁着的,坐在那里身体没动,但你一问问题,他半天没反应,
或者直接一句:“老师,能不能直接说答案?”
不是他不愿意听,而是他的注意力,早就被手机“训练”得碎成玻璃渣了。
一、短视频让大脑“上瘾”,专注力先出问题
现在的短视频平台,算法精准、内容刺激,
视频一个接一个,不用动脑、不用等待,刷起来“爽感”十足。
可你知道吗?
这正好对上了孩子大脑里一个关键的“奖赏系统”——多巴胺回路。
简单说,多巴胺是让人感觉快乐的“信号”。
当我们做了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,比如吃好吃的、收到表扬,
或者解出一道难题,这种激素就会释放,让我们感到满足。
而短视频平台的套路就是:
每15秒就给你一个“刺激”,制造“期待-满足-再期待”的循环,
孩子的大脑在这种密集刺激下,就像在被反复电击一样,
慢慢失去了对正常节奏学习的耐受力。
于是,就有了一个怪现象:
刷视频一坐就是一小时,学习却坐不住五分钟。
二、“快感型大脑”扛不住慢节奏的学习
以前的孩子,遇到难题会冥思苦想;
现在的孩子,一不会就拍照搜题,或者干脆放弃:
“这个太难了,我不想做。”
他们不是不聪明,而是被“速食快乐”带跑偏了。
习惯了“一划就有内容”的轻松模式后,
面对需要反复思考、不断试错的题目,自然就觉得“没意思”“太累”“没必要”。
久而久之,大脑习惯了被动接受、懒得主动思考。
孩子写作文越来越模板化、表达能力下降、阅读能力变差、说话缺乏逻辑,
哪怕我们老师一遍遍教“审题+结构+表达”,也很难带起来。
这种“只要结果、不要过程”的学习习惯,其实是最可怕的思维退化。
三、孩子情绪爱炸,是因为“快乐来得太快”
还有一些家长会发现,孩子情绪特别容易崩溃。
一点小事就炸,说两句就哭,或者遇到压力就直接摆烂。
这其实不是单纯的“青春期叛逆”,而是长期刷短视频之后,
大脑的情绪系统被干扰了。
孩子的情绪节奏也变得“快节奏”了,
习惯了立即开心、快速反馈之后,
他们慢慢丧失了承受“无聊”和“等待”的能力。
而学习恰恰是个“慢活”——
做一张试卷、写一篇作文、理解一个概念,
都需要时间、耐心和挫折抵抗力。
如果大脑长期适应“快速刺激”,
那么面对“慢节奏的努力”,情绪自然容易焦躁不安。
四、不是不努力,而是他们的大脑已经“不适应学习”了
很多老师心里都有过这样的无力感:
我们拼命讲,拼命带,学生却好像“听不进去”“学不进去”。
其实,这并不完全是孩子不努力,
而是他们的大脑真的被手机、短视频、碎片化信息“带跑偏”了。
手机不收,一节课可能就没法正常进行;
手机一收,家长又可能打电话来责怪学校“干涉自由”。
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:
我们在讲台上筑墙,手机却在课外打开了一个“信息黑洞”。
五、老师和家长,得一起出手
我们不能一味怪孩子,也不能靠老师单方面“硬拉”。
现在的教育,越来越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,
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今天。
对于老师来说,我们可以在课堂上“慢一点”:
讲知识点时,更强调“过程”;
布置作业时,加入一些有思考性的项目,
比如实验设计、小论文、观察记录等等。
对于家长来说,也不是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,而是要“有边界”:
比如设定固定的刷手机时间、不在卧室放手机、不边写作业边刷屏,
饭前、睡前杜绝使用电子产品。
别再说“我们小时候也贪玩”了。
我们小时候贪玩是玩泥巴、跳皮筋、放风筝,
而现在的孩子是沉迷算法、沉迷信息过载,这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“玩”。
写在最后:孩子的大脑,需要我们守护
孩子的学习问题、注意力问题、情绪问题,
很多时候都不是“态度不端正”,而是“脑子出了毛病”。
准确说,是被短视频等快感刺激养成了不良习惯。
暑假正是“脑腐”高发期,也是大脑调整的关键窗口期。
我们当老师的,可以转发此篇文章,提醒学生和家长;
家长们,也请别做“甩手掌柜”。
一个孩子能不能走得远,不取决于他现在会做多少题,
而是他的思维方式、情绪管理和自控能力是否还在。
咱们一起努力,哪怕做不了全部改变,
只要一点点去调整、去引导,就能帮孩子“找回自己的大脑”。
上一篇:斯诺克最新形势: 80后名将3连胜晋级, 中国2人出局, 新人制造惊喜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