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假扎心提醒: 孩子不是变笨了, 而是被短视频脑腐了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欧亿开户 > 新闻动态 >

暑假扎心提醒: 孩子不是变笨了, 而是被短视频脑腐了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1:06    点击次数:53

这几年,不少老师在办公室里都发出过类似的感慨:

“现在的孩子,不是不聪明,是脑子坏掉了。”

听着像句玩笑,细想却让人笑不出来。

说句大实话,如今的孩子,大脑正在被一点点“腐蚀”。

不是智商变低,也不是懒,而是他们的注意力、思维力、情绪控制能力,正在被短视频、刷屏和碎片信息悄悄拖垮。

咱们做老师的,有时候亲眼看到这种变化,会特别焦虑。

比如上课的时候,一个学生眼睛是睁着的,坐在那里身体没动,但你一问问题,他半天没反应,

或者直接一句:“老师,能不能直接说答案?”

不是他不愿意听,而是他的注意力,早就被手机“训练”得碎成玻璃渣了。

一、短视频让大脑“上瘾”,专注力先出问题

现在的短视频平台,算法精准、内容刺激,

视频一个接一个,不用动脑、不用等待,刷起来“爽感”十足。

可你知道吗?

这正好对上了孩子大脑里一个关键的“奖赏系统”——多巴胺回路。

简单说,多巴胺是让人感觉快乐的“信号”。

当我们做了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,比如吃好吃的、收到表扬,

或者解出一道难题,这种激素就会释放,让我们感到满足。

而短视频平台的套路就是:

每15秒就给你一个“刺激”,制造“期待-满足-再期待”的循环,

孩子的大脑在这种密集刺激下,就像在被反复电击一样,

慢慢失去了对正常节奏学习的耐受力。

于是,就有了一个怪现象:

刷视频一坐就是一小时,学习却坐不住五分钟。

二、“快感型大脑”扛不住慢节奏的学习

以前的孩子,遇到难题会冥思苦想;

现在的孩子,一不会就拍照搜题,或者干脆放弃:

“这个太难了,我不想做。”

他们不是不聪明,而是被“速食快乐”带跑偏了。

习惯了“一划就有内容”的轻松模式后,

面对需要反复思考、不断试错的题目,自然就觉得“没意思”“太累”“没必要”。

久而久之,大脑习惯了被动接受、懒得主动思考。

孩子写作文越来越模板化、表达能力下降、阅读能力变差、说话缺乏逻辑,

哪怕我们老师一遍遍教“审题+结构+表达”,也很难带起来。

这种“只要结果、不要过程”的学习习惯,其实是最可怕的思维退化。

三、孩子情绪爱炸,是因为“快乐来得太快”

还有一些家长会发现,孩子情绪特别容易崩溃。

一点小事就炸,说两句就哭,或者遇到压力就直接摆烂。

这其实不是单纯的“青春期叛逆”,而是长期刷短视频之后,

大脑的情绪系统被干扰了。

孩子的情绪节奏也变得“快节奏”了,

习惯了立即开心、快速反馈之后,

他们慢慢丧失了承受“无聊”和“等待”的能力。

而学习恰恰是个“慢活”——

做一张试卷、写一篇作文、理解一个概念,

都需要时间、耐心和挫折抵抗力。

如果大脑长期适应“快速刺激”,

那么面对“慢节奏的努力”,情绪自然容易焦躁不安。

四、不是不努力,而是他们的大脑已经“不适应学习”了

很多老师心里都有过这样的无力感:

我们拼命讲,拼命带,学生却好像“听不进去”“学不进去”。

其实,这并不完全是孩子不努力,

而是他们的大脑真的被手机、短视频、碎片化信息“带跑偏”了。

手机不收,一节课可能就没法正常进行;

手机一收,家长又可能打电话来责怪学校“干涉自由”。

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:

我们在讲台上筑墙,手机却在课外打开了一个“信息黑洞”。

五、老师和家长,得一起出手

我们不能一味怪孩子,也不能靠老师单方面“硬拉”。

现在的教育,越来越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,

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今天。

对于老师来说,我们可以在课堂上“慢一点”:

讲知识点时,更强调“过程”;

布置作业时,加入一些有思考性的项目,

比如实验设计、小论文、观察记录等等。

对于家长来说,也不是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,而是要“有边界”:

比如设定固定的刷手机时间、不在卧室放手机、不边写作业边刷屏,

饭前、睡前杜绝使用电子产品。

别再说“我们小时候也贪玩”了。

我们小时候贪玩是玩泥巴、跳皮筋、放风筝,

而现在的孩子是沉迷算法、沉迷信息过载,这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“玩”。

写在最后:孩子的大脑,需要我们守护

孩子的学习问题、注意力问题、情绪问题,

很多时候都不是“态度不端正”,而是“脑子出了毛病”。

准确说,是被短视频等快感刺激养成了不良习惯。

暑假正是“脑腐”高发期,也是大脑调整的关键窗口期。

我们当老师的,可以转发此篇文章,提醒学生和家长;

家长们,也请别做“甩手掌柜”。

一个孩子能不能走得远,不取决于他现在会做多少题,

而是他的思维方式、情绪管理和自控能力是否还在。

咱们一起努力,哪怕做不了全部改变,

只要一点点去调整、去引导,就能帮孩子“找回自己的大脑”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欧亿开户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